
工業用換熱器根據傳熱方式、結構形式及使用場景的不同,可劃分為以下主要類型:
間壁式換熱器:通過固體壁面將冷熱流體分隔,通過熱傳導與對流實現熱量傳遞,是工業中最常見的類型。

管殼式換熱器:由殼體、管束、管板和封頭組成,流體分別在管程和殼程流動。其結構堅固,適用于高溫高壓環境,但體積較大,成本較高。根據管束結構差異,可進一步細分為固定管板式、浮頭式和U形管式。
固定管板式:結構簡單、緊湊,成本低,但殼程清洗和檢修困難,適用于殼方流體清潔且不易結垢,兩流體溫差不大或溫差較大但殼程壓力不高的場合。
浮頭式:管束可抽出,便于清洗,結構較復雜,造價高,適用于管、殼壁溫差較大或介質易結垢,需經常清理且壓力不高的場合。
U形管式:適用于高溫、高壓和高溫差的場合,結構簡單,重量輕,但管內清洗困難,適用于潔凈而不易結垢的流體。
板式換熱器:由一系列薄金屬板片堆疊而成,板間形成狹窄流道。其傳熱效率高(是管殼式的3-5倍)、占地面積小(僅為管殼式的1/5-1/8)、重量輕(僅為管殼式的1/5),但耐壓和耐溫能力較低。
螺旋板式換熱器:由兩個螺旋形金屬板交錯形成螺旋通道,流體逆向流動。其換熱效率高,適合處理粘稠液體,結構簡單且成本低,但適用于中小規模生產。
板翅式換熱器:由薄金屬板和翅片構成,提供大量表面接觸面積,換熱效率,但結構復雜、成本高,主要用于氣體換熱等特殊工況。
直接接觸式換熱器:冷熱流體直接混合傳遞熱量,結構簡單且傳熱效率高,但僅適用于允許流體混合的場合,如氣體洗滌塔、噴射式冷凝器等。
蓄熱式換熱器:通過固體蓄熱體儲存和釋放熱量,實現熱量的時段性轉移。其特點包括耐高溫、適用于余熱回收,但設備體積龐大且可能存在流體混合問題,常見于冶金工業的蓄熱室和化工領域的空氣預熱器。
熱管換熱器:利用熱管原理,通過工作液體在熱端汽化、冷端冷凝的循環過程傳遞熱量。其結構緊湊、導熱性能優異,特別適用于高溫高壓環境下的熱傳遞。
二、工作原理
換熱器的核心傳熱機制包括熱傳導與熱對流:
熱傳導:熱量從高溫物體通過固體壁面傳遞到低溫物體。
熱對流:流體中溫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間發生相對位移時所引起的熱量傳遞過程。
三、應用領域
工業用換熱器廣泛應用于以下場景:
化工與石油行業:
原料預熱與產品冷卻:如蒸餾塔頂的冷凝器和塔底的再沸器。
反應熱回收:通過換熱器回收反應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工況處理:碳化硅換熱器在乙烯裂解裝置中承受1350℃高溫沖擊,避免熱震裂紋泄漏風險,年節能效益超千萬元。
發電廠:
冷卻系統:換熱器用于冷卻汽輪機排汽,確保設備安全運行。
余熱利用:回收鍋爐排煙余熱,提高發電效率。例如,600MW燃煤機組通過換熱器降低排煙溫度30℃,發電效率提升1.2%,年節約燃料成本500萬元。
冶金行業:
金屬加熱與冷卻:控制金屬熔融溫度和熱處理介質溫度,提高材料性能。例如,高爐煤氣余熱回收換熱器將熱回收率從65%提升至88%,年節約標準煤2.1萬噸。
食品加工:
溫度控制:在牛奶巴氏殺菌、藥品干燥及發酵罐控溫等工藝中,換熱器通過精確控制溫度,保證產品質量與安全。例如,牛奶巴氏殺菌中,換熱器將牛奶精確控溫至72-75℃,保留營養與口感。
廢氣處理:
垃圾焚燒尾氣處理:換熱器耐受二氧化硫與氯化氫腐蝕,減少二噁英排放。
碳捕集(CCUS):在-55℃工況下實現98%的CO?氣體液化,助力燃煤電廠碳捕集效率提升。
四、選型與維護
選型依據:
流體特性:包括流體的腐蝕性、粘度、相變情況等。例如,強腐蝕性介質需選用碳化硅或鈦材換熱器。
換熱效率要求:根據工藝需求確定所需的傳熱系數和換熱面積。例如,板式換熱器傳熱效率高,適合對效率要求嚴格的場景。
操作條件:包括溫度、壓力及熱負荷變化范圍。
維護策略:
定期清洗:防止污垢沉積影響換熱效率。
檢查泄漏:確保設備密封性能,防止流體混合。
更換損壞部件:及時更換老化或損壞的換熱管、板片等部件。
- 上一篇:螺旋螺紋纏繞管式換熱器
 - 下一篇:螺紋管纏繞式換熱器
 


您的位置:




